中国专业的国际教育交流服务机构
留学e网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资讯攻略 > 英国 > 大学 > 留学生活

初到剑桥大学:寻找剑桥之门

  

  昨天是似轻轻的离开, 今天却似无意的走来。 走过剑桥,却未为剑桥代言,因为剑桥,它自己会说。

  我们只管枕着一缕春风,浴着一米阳光,在那一望无垠的阡陌中,静静地读着它就好了。

  然而,剑桥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故事。故事太多,读它,该从哪里开始呢?

  今年4月的英国,依旧寒风刺骨。偶有暖阳, 便觉如痴如醉,缕缕柔婉,处处清欢。忽然,我想到了一件有趣的事,或许,这会是个不错的开始。

  正值某日天气好,难得出了太阳,就陪从中国来旅游的好朋友和她父母亲去剑桥,给他们当向导。一出火车站,朋友就急忙问道:“ J,从火车站去剑桥大学要多久?咱们走路去还是坐车去?还有,剑桥有几个校门?你先带我们走正门吧,我要先去和它照相,然后放到微博上去秀秀。”

  剑桥大门辉煌气派吧? 什么风格的?哥德式?维多利亚式?还是自成一派式?

  读到这里的朋友,是不是觉得画面似曾相识?是的,我们几乎每次去参观某所大学的时候,都会想在大学校门前留影,因为大学校门就好似一个大学的代言人,它是一个大学给人最初也是最后,最概括也是最完整的印象。不管和大学里面的美景如何亲密接触,没有和写着大学名字的校门照相就似乎没有真正来过这个大学。所以,我当年才到剑桥的时候,也是跟我这位朋友一样,“和剑桥大学校门照相”的这个打算是豪迈地排在我的“初到剑桥24小时要做的事情”清单里的前几位。

  此刻,看文的朋友也许就已经开始好奇剑桥大学的校门是什么样子的,然后脑子里也许已经开始勾画剑桥大学校门的形象了:这所世界知名的顶级大学,它的大门也是建的辉煌气派的吧? 什么风格的?哥德式?维多利亚式?还是自成一派式?反正不可能是中国古典式吧?

  我经常跟朋友们开玩笑说,为了避免沦为复读机的命运,我应该事先录好一段话,以后每次被问到类似的问题,就可以立马拿出答录机,直接按播放键:“亲爱的先生和女士,我给您报告一下,一出火车站,您就已经到了剑桥大学的地盘,但是在这里您是找不到门的,所以您就不必再去费心找寻剑桥大学和它的门了。现在不明白没关系,你最后会明白的。剑桥欢迎您,祝您旅途愉快。”

  呵呵,看到这里,对于还没有去过剑桥的朋友,可能大家还是不甚明白。不卖关子了,通俗点讲,在剑桥这个小镇上是找不到具体的剑桥大学的位置的。剑桥是一所没有大门的学校,它的31个学院(这跟我们中国大学学术上的“学院”概念不一样,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知识点,改天找个时间专门讲这点跟大家分享),60多个学部,分散在剑桥这个小镇的不同地方。剑桥大学没有围墙,它是一座完全开放的大学,换句话说,整个剑桥镇就是剑桥大学,而整个剑桥大学也就是剑桥镇,这个“大学”与这个“镇”几乎是互为等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剑桥就是名副其实的“大学城”。所以那才是为什么我们说一出火车站,你就来到了剑桥大学。

  剑桥无门,你很意外吗?呵呵,我一点都不意外于你的意外,因为当年初到剑桥的我,或者说每一个初到剑桥的人,也是这么“意外”着过来的。

  每个人的意外,源自于我们认知上对国内外门,尤其是大学校门的对比误差。在我们中国的文化里,校门就是大学的门面,学校越有名气,大门就该建得越气派。但是,这个观念在西方的文化里是不成立的,有机会到欧洲去的朋友会发现,不光大学,包括他们的政府国会,金融公司,时尚商场,门都不大,也不豪华气派。而剑桥大学呢,干脆潇洒得连门也不用了。

  门,尤其是校门,其实是一个相当值得研究的有着文化哲理的概念,剑桥无门,在我看来,寓意深远。

  剑桥无门,在我看来,寓意深远。 门,尤其是校门,其实是一个相当值得研究的有着文化哲理的概念。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讲“门”,我很欣赏。它说那门在佛家眼中是一个具体化了的禅字,门里门外参悟出不同的世界机缘;在道家眼中,门是过滤世俗的网,网里是鱼,网外是水,然后同归于自然,水是鱼,鱼是水;儒家眼中的门是做人行世的界碑,达则出门普济天下,贫则闭门独善其身。这段话把中国文化的三大家“释,儒,道”对门的概念区别阐释得精辟透彻,但是到最后这三家其实都殊途同归:在中国文化里,需要有门。因为门里门外,是不同的世界,门是界限,是隔离,所以门是必须的。只是,这个传统到了剑桥,就行不通了。

  剑桥无门,因为它要的就是“没有界限,没有隔离” 或者说,“没有束缚”。我说的这种 “无所束缚”不是说你可以肆意违反纪律和校规,而是说另外二层意思:

  其一, 在学术上“没有束缚”。即人和学术之间没有界限,在治学研究上给你自由的氛围和空间进行创造性思维,让你的想象可以无垠,继而创造也无界。

  其二, 在人与人的交往上“没有束缚”,即人和人之间没有界限, 让你可以无障碍地和来自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进行思维火花的碰撞。

  这二层意思其实从剑桥的校训中照样可以解读出一丝端倪。 剑桥的校训是Hinc lucem et pocula sacra(拉丁语),意为 “此地乃启蒙之所和智慧之源”。我一直认为,剑桥宣扬自己是启蒙之所和智慧之源,给大家传达的意思不是说来到这里,你就自动受到启蒙和被加持了智慧,而是说剑桥只是提供了一个载体,一个机会,让你受启发,加智慧,但是这个机会需要二把钥匙来开启。第一把就是你向其他优秀的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第二把就是你创新的能力,即把从优秀的人身上学到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的能力。这2把钥匙如果在手,剑桥确实会是启蒙之所和智慧之源。换种说法,它不希望来寻找启蒙和智慧的学生是想要机械地等待剑桥的老师教他们如何做,而是学生应该自己去探寻这条开启智慧的路。

  堪称残酷但有效的剑桥式学术训练,一切全凭自己

  其实,剑桥的校训已经被我们熟知的诗人徐志摩在他的作品《吸烟与文化》中进行了验证:“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机会了。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是教会了我什么。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说到离我们比较近的例子, 有个流传颇广的剑桥校园故事蛮有趣:一位博士生兴冲冲地拿着论文初稿去见指导教授,希望老师给提一点意见。到了老师家,老师就一直悠哉地喝下午茶,吃糕点,下象棋,还拉着他听远访非洲带回来的音乐,就是不提论文的事。学生急啊,心想你要让我死也让我死得干脆点吧,别这么凌迟处死行不?实在耐不住了就干脆开门见山问老师,我的论文怎么样了。老师让他仔细听一会儿音乐,然后问道:“你听这曲子是用多少种乐器演奏的?”学生一愣,屏息听了听后回答:“不太懂,可能五六种吧。”老师慢悠悠道:“17种!就跟你的论文一样,应该有17种论点,但你只提出五六种,这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剩下的12种是什么,你得自己回去想。”

  就是这样,剑桥的老师希望看到你创新,有多少创多少。他可能会告诉你论点不够,但决不会告诉你该如何去寻找、去开拓,甚至连要再查哪些书也不提示,全凭学生自己去思考和动手,这就是堪称残酷但有效的剑桥式学术训练,一切全凭自己。所以我们应该说,剑桥吸引了最优秀的学生加入,但是剑桥的自由学风以及鼓励思考的学习方式,也为学生提供了成长的沃土。

  当然,学风自由,也会伴随着一些好笑有趣的事情。既然学风自由,一般英国老师是不会限制学生研究的方向和兴趣的,于是学生异想天开的研究和创作颇多。比如说,我之前在剑桥剑道社的师父,一位学哲学的美国博士生,有一天曾一本正经地告诉我,他正努力证明房间里的那把玩剑道用的剑在晚上是不存在的。为了给他的研究做贡献,同时也为了努力开发自己思维的盲区 (其实我只是觊觎他那把买不到的好剑很久了),我说,容易,你可以把它送给我,那它不止晚上,以后都可以不存在了。

  笑话讲到这里,有一点我必须要强调,免得大家以为从剑桥出来的都是疯子。 自由的去发散创新和治学严谨是不矛盾的事,发散思维必须有底线, 异想天开还是要有度的。 比如说,你数学系的,你说我非要证明1+1=桌子,那估计你的教授只好一边忏悔当初选你的时候眼神不好,一边忙不迭的拟好一纸休书,建议你转去哲学系了。

  如前面所说, 剑桥的“无所束缚”也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上。 我们熟知的名人牛顿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他在1661年6月进入剑桥Trinity College (三一学院) 就读,在与优秀老师和前辈的交流中受到启发, 再加上自己的创造思维,成就了自己,他也为此留下历史名言:“我看得比别人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当然,剑桥巨人林立,但站不站得上,以及如何站上,而站上后有没有可能看得比别人远,却得各自努力,各自修行。如果当时苹果砸下来,他只是哎哟叫一声,然后洗洗苹果就吃了,而没有从苹果掉下来的现象中“创造”一把,他也不会凭“万有引力定律”而“看得比别人远” 了 。

  除了和自己专业有关的人进行交流学习,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无所束缚”也体现在不同专业的师生间的交流上。 在这点上来讲,剑桥的“学院制” (这跟我们中国大学学术上的“学院”概念不一样,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知识点,改天找个时间专门讲这点)确实不错,通俗点讲它就是管人吃喝拉撒的地方,跟学习没关系,所以它可以让不同专业的学生聚在一个学院里,在吃喝玩乐的同时就进行了思想交流。 而剑桥琳琅满目的各种学生社团也为不同专业的学生聚在一起提供了机会和平台。所以,和你交流的不是只是你本专业的师生,你每天都有非常多的机会可以和不同专业的老师学生交流,各种奇闻怪事或者都可以让你灵光咋现,做出点属于自己的“一鸣惊人”。所以我一直相信:与你同行的人比你到达的地方更加重要。

  总而言之,剑桥无门,这看似简单的现象背后,其实蕴藏颇深的哲理:剑桥的开放,不在于它是一所没有大门的学校,而是在于治学研究上的开放,自由和无所束缚。它为学生创造的自由开放的学习生活环境,给学生提供的可以彼此间充分交流的平台,使学子们在开阔了眼界和心胸的同时,也会感到挑战和竞争,这些无疑会带来灵感和动力。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芝麻开门”的故事,剑桥无门,所以这个故事在剑桥展开不了。但是这也恰恰教会我们,要走进剑桥,就应该放开芝麻开门的神话咒语,因为梦想在没有门的剑桥根本不可能靠咒语来实现,你要做的就是“无门,而无所束缚”。

 

(编辑:Rebecca)